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长春市党政机关综合信息网络保密管理暂行规定

时间:2024-06-18 01:04:28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001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长春市党政机关综合信息网络保密管理暂行规定

吉林省中共长春市委保密委员会办公室 长 春 市 信 息


长春市党政机关综合信息网络保密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长春市党政机关综合信息网络保密管理,确保国家秘密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长春市公共信息网络管理暂行规定》及相关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长春市党政机关综合信息网络,是指市直党政机关建设的、通过专线与长春信息港(内网)联接,为本机关、本系统和上级党政领导机关提供信息和办公自动化服务的计算机网络。
第三条 凡与党政机关综合信息网络进行联网的县(市)、区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以下称接入单位),都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 中共长春市委保密委员会办公室主管全市党政机关综合信息网的保密管理工作。长春市信息产业局负责制定党政机关综合信息网的总体规划、网络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接入单位保密管理工作由本单位保密组织负责。
第二章 网络及信息管理

第五条 长春信息港党政机关综合信息网(内网)与社会公众信息网(外网)必须实行物理隔离。在长春信息港社会公众信息网上发布信息,应坚持“谁上网谁负责”的原则。本单位信息上网,须经单位主管领导审批;其他单位提供的信息,上网前必须经信息提供单位审查同意。
第六条 使用电子函件在社会公众信息网上交流信息,应当遵守有关规定,不得利用电子函件传递、转发或抄送国家秘密信息。
第七条 严禁接入单位将本单位党政机关综合信息网络终端直接或间接与国际互联网或其它公共信息网相联接。
第八条 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不得在与因特网或其他社会公共信息网相联接的计算机系统中存储、处理、传递。 第九条 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的设计、安装和使用,必须符合保密要求,网络应当采取系统访问控制、数据保护和系统监控管理等安全保密技术措施。
第十条 接入单位建设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保密设施建设应同步规划、同步预算、同步实施。网络投入使用前,必须经中共长春市委保密委员会办公室进行保密检查并批准。
第十一条 在党政机关综合信息网上传输涉密信息,应当采取加密措施。涉密信息要有相应的密级标识,密级标识不得与正文分离。

第三章 计算机设备及场所管理

第十二条 接入单位用于存储、处理、传递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应当配置经保密工作部门批准使用的保密专用设备,以防窃密和泄密。
第十三条 接入单位对处理国家秘密信息的计算机设备,应按所处理信息的最高密级标明密级,并按相应密级的文件进行管理。
第十四条 接入单位对存储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内的国家秘密信息应当采取保护措施。
第十五条 接入单位对存储过国家秘密信息的计算机设备不能降低密级管理。不再使用的涉密电子载体应及时销毁。
第十六条 接入单位对存储过国家秘密信息的计算机设备的维修,应保证所存储的国家秘密信息不被泄露。具体维修办法由中共长春市委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制定。
第十七条 计算机信息系统打印输出的涉密文件,应按相应密级的文件进行管理。
第十八条 涉密信息处理场所应当根据涉密程度和有关规定设立控制区,未经管理机关批准,无关人员不得进入。第十九条 涉密信息处理场所应当定期或者根据需要进行保密技术检查。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长春市党政机关综合信息网的保密管理实行领导责任制,由接入单位的主管领导负责本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的保密工作,并指定有关机构和人员具体承办。
接入单位的保密工作机构协助本单位的领导对本单位计算机信息网络的保密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第二十一条 接入单位应根据系统所处理信息的涉密等级和重要性制定相应的保密管理制度。
第二十二条 接入单位的保密组织应对工作人员进行保密培训,并定期进行保密教育和检查。
第二十三条 凡违反本规定者,由中共长春市委保密委员会办公室责令其停止使用党政机关综合信息网,并限期整改;整改后,须经其审查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泄露国家秘密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实施办法”进行处理,并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由中共长春市委保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中共长春市委保密委员会办公室
长 春 市 信 息 产 业 局
2001年1月16日

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关于印发《进口机电产品标准化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技术监督局 等


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关于印发《进口机电产品标准化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技术监督局 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




国务院有关部门标准化管理机构、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技术监督局、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
为了加强对进口机电产品的标准化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和《机电产品进口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联合制定了《进口机电产品标准化管理办法》和《进口机电产品标准化管理
目录》,并决定于1998年5月1日起实施。从1998年5月1日起,凡进口列入《进口机电产品标准化管理目录》的产品必须按《进口机电产品标准化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对未按规定办理标准化管理备案手续的产品,各级机电产品进口管理机构不予办理进口手续。现将《进口机
电产品标准化管理办法》、《进口机电产品标准化管理目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1.进口机电产品标准化管理办法
2.进口机电产品标准化管理目录

附件1:进口机电产品标准化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进口机电产品的标准化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和《机电产品进口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进口列入《进口机电产品标准化管理目录》(以下简称《标准化管理目录》)的机电产品,必须符合我国强制执行的标准。《标准化管理目录》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强制性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以下统称强制性标准)制
定。
第三条 用于参加展览会、演示会、交易会和其他类似活动的展示样机不在管理范围,如需留购或销售的,按本办法管理。
第四条 进口机电产品的标准化管理是指进口单位进口列入《标准化管理目录》的机电产品依据强制性标准自行检查,经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管理部门)备案,并签发《进口机电产品标准化管理备案证书
》(以下简称《标准化管理备案证书》、附件1A)的活动。
第五条 凡列入《标准化管理目录》的产品,各级机电产品进口管理机构应以管理部门签发的《标准化管理备案证书》作为办理进口手续的依据之一。
第六条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全国进口机电产品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有关规定;
(二)对标准化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三)指导、协调和处理有关管理工作的重大问题;
(四)统一印制《标准化管理备案证书》。
第七条 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标准化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本地区进口机电产品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提出《标准化管理目录》的修改建议;
(二)负责管理备案工作,签发《标准化管理备案证书》;
(三)处理有关的争议问题,若发生重大问题,应及时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四)向进口单位提供有关的咨询服务;
(五)定期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报送备案产品情况及进口企业名录。
第八条 进口单位向本部门或本地区机电产品进口管理机构申报进口列入《标准化管理目录》的机电产品之前,必须先向所在部门或省级、计划单列市标准化管理部门申报标准化管理备案。
第九条 进口机电产品标准化管理实行进口单位自检为主的原则,进口单位应保证进口的机电产品符合我国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第十条 进口单位经自检合格后向管理部门递交《进口机电产品标准化管理备案申报表》(附件1B),并提供下列技术资料:
(一)进口机电产品标准化管理自检报告(附件1C);
(二)有关进口产品的技术标准或技术要求的原文和中文文本;
(三)国(境)外产品生产厂家或国家及公认的检验机构或认证机构出具的产品符合我国强制性标准的证明材料;
(四)产品使用说明书和产品图片;
(五)其他需要提供的证明材料。
第十一条 标准化管理部门应在5个工作日内对进口单位递交的《进口机电产品标准化管理备案申报表》和有关技术资料进行形式审查,符合要求的予以受理,并在受理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备案,签发《标准化管理备案证书》;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 进口单位应对其提供的《进口机电产品标准化管理备案申报表》以及有关技术资料负责,不得提供不实的自检报告、技术资料;不得伪造、冒用、涂改和转让《标准化管理备案证书》。
第十三条 未按本办法进行标准化管理备案的,各级机电产品进口管理机构不予办理进口手续。
第十四条 履行机电产品进口标准化管理职责的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标准化管理的监督、检查工作,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对提供不实《进口机电产品标准化管理备案申报表》和技术资料的,予以通报批评;已取得《标准化管理备案证书》的,予以吊销;
对伪造、冒用、涂改、变造和转让《标准化管理备案证书》的,没收其《标准化管理备案证书》;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五条 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违法失职、徇私舞弊的,由有关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国家技术监督局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1998年5月1日起实行。
附件1:A.进口机电产品标准化管理备案证书(略)
B.进口机电产品标准化管理备案申报表(略)
C.进口机电产品标准化管理自检报告(略)

附件2:进口机电产品标准化管理目录

--------------------------------------------------------
|序 号| 商品编号 | 商品名称 | 强制性标准编号、名称 |
|---|--------|------------|----------------------------|
|1. |84145930|离心通风机 |JB8523-1997防爆通风机技术条件 |
|---|--------|------------|----------------------------|
| | |门座式起重机及座式旋臂 | |
|2. |84263000| |JT5017-86港口门座起重机技术条件 |
| | |起重机 | |
|---|--------|------------|----------------------------|
|3. |84264110|轮胎式自推进起重机 |JT5023-88港口电动轮胎起重机技术条件 |
|---|--------|------------|----------------------------|
|4. |84264910|履带式起重机 |JG5055-1994履带起重机安全规程 |
|---|--------|------------|----------------------------|
| | |叉车;其他装有升降或搬 |GB10827-89机动工业车辆安全规范(适 |
|5. |8427 | |用于叉车) |
| | |运装置的工作车 |JT5026-89港口牵引车技术条件 |
|---|--------|------------|----------------------------|
| | | |GB13328-91压路机制动性能(适用于压路 |
| | |推土机、侧铲推土机、筑 |机) |
| | |路机、平地机、铲运机、机|JG5044-1993液压挖掘机制动性能要求和 |
|6. |8429 |械铲、挖掘机、机械装卸 |试验方法 |
| | |铲、捣固机械及压路机 |JG5056-1995液压挖掘机稳定性安全技术 |
| | | |要求(适用于挖掘机) |
--------------------------------------------------------

--------------------------------------------------------
|序 号| 商品编号 | 商品名称 | 强制性标准编号、名称 |
|---|--------|------------|----------------------------|
| | | |GB1094.1-1996电力变压器 第一部分 总 |
| | | |则 |
| | | |GB1094.2-1996电力变压器 第二部分 温 |
|7. |85042320|额定容量在400兆伏安及|升 |
| | |以上的液体介质变压器 |GB1094.3-85电力变压器 第三部分 绝缘 |
| | | |水平和绝缘试验 |
| | | |GB1094.5-85电力变压器 第五部分 承受 |
| | | |短路的能力 |
|---|--------|------------|----------------------------|
| | | |GB3883.1-91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 第 |
| | | |一部分:一般要求(可供认证用) |
| | | |GB3883.2-91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 第 |
| | | |二部分:螺丝刀和冲击扳手的专用要求(可 |
| | | |供认证用) |
| | | |GB3883.3-91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 第 |
| | | |二部分:电动砂轮机、抛光机和盘式砂光机 |
| | | |的专用要求(可供认证用) |
| | | |GB3883.4-91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 第 |
| | | |二部分:砂光机的专用要求(可供认证用) |
| | | |GB3883.5-91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 第 |
| | | |二部分:圆锯和圆刀的专用要求(可供认证 |
| | | |用) |
| | | |GB3883.6-91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 第 |

|8. |8508 |手提式电动工具 |二部分:电钻的专用要求(可供认证用) |
| | | |GB3883.7-91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 第 |
| | | |二部分:电锤的专用要求(可供认证用) |
| | | |GB3883.8-91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 第 |
| | | |二部分:电剪刀的专用要求(可供认证用) |
| | | |GB3883.9-91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 第 |
| | | |二部分:电动攻丝机的专用要求(可供认证 |
| | | |用) |
| | | |GB3883.10-91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 第 |
| | | |二部分:电刨的专用要求(可供认证用) |
| | | |GB3883.11-91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 第 |
| | | |二部分:电动往复锯(曲线锯、刀锯)的专 |
| | | |用要求(可供认证用) |
--------------------------------------------------------

--------------------------------------------------------
|序 号| 商品编号 | 商品名称 | 强制性标准编号、名称 |
|---|--------|------------|----------------------------|
| | | |GB3883.12-91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 第 |
| | | |二部分:混凝土振动器(插入式振动器)的 |
| | | |专用要求(可供认证用) |
| | | |GB3883.13-92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 第 |
| | | |二部分:不易燃液体电喷枪的专用要求 |
| | | |GB3883.14-93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 第 |
| | | |二部分:电链锯的专用要求 |
| | | |GB3883.15-93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 第 |
| | | |二部分:电动修枝剪与电动草剪的专用要求 |
| | | |GB3883.16-93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 第 |
| | | |二部分:电动钉钉机的专用要求 |
| | | |GB3883.17-93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 第 |
| | | |二部分:电动木铣与电动修边机的专用要求 |
| | | |GB3883.18-95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 第 |
| | | |二部分:电动石材切割机的专用要求 |
| | | |GB13960-92可移式电动工具的安全 第一 |
| | | |部分:一般要求 |
| | | |GB13960.2-1996可移式电动工具的安全 |
| | | |圆锯的专用要求 |
| | | |GB13960.3-1996可移式电动工具的安全 |

| | | |摇臂锯的专用要求 |
| | | |GB13960.4-1996可移式电动工具的安全 |
| | | |平刨和厚度刨的专用要求 |
| | | |GB13960.5-1996可移式电动工具的安全 |
| | | |台式砂轮机的专用要求 |
| | | |GB13960.6-1996可移式电动工具的安全 |
| | | |带锯的专用要求 |
| | | |GB4343-1995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动、电热 |
| | | |器具,电动工具以及类似电器无线电干扰特 |
| | | |性测量方法和允许值 |
| | | |GB15092.1-94器具开关 第一部分:通用 |
| | | |要求 |
| | | |GB15092.2-94器具开关 第二部分:软线 |
| | | |开关的特殊要求 |
--------------------------------------------------------

--------------------------------------------------------
|序 号| 商品编号 | 商品名称 | 强制性标准编号、名称 |
|---|--------|------------|----------------------------|
| | | |GB9159-88无线电发射设备安全要求 |
| | | |GB12638-90微波和超短波通信设备辐射 |
| | | |安全要求 |
| | | |GB13421-92无线电发射机杂散发射功率 |
|9. |85252011|电视用卫星地面站设备 |电平的限值和测量方法 |
| | | |GB8898-1997电网电源供电的家用和类似 |
| | | |一般用途的电子及有关设备的安全要求 |
| | | |GB13615-92地球站电磁环境保护要求 |
| | | |GB3100-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
| | | |GB156-93标准电压 |
|---|--------|------------|----------------------------|
| | | |GB9159-88无线电发射设备安全要求 |
| | | |GB12638-90微波和超短波通信设备辐射 |
| | | |安全要求 |
| | | |GB13421-92无线电发射机杂散发射功率 |
|10.|85252019|其他卫星地面站设备 |电平的限值和测量方法 |
| | | |GB8898-1997电网电源供电的家用和类似 |
| | | |一般用途的电子及有关设备的安全要求 |
| | | |GB13615-92地球站电磁环境保护要求 |
| | | |GB3100-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
| | | |GB156-93标准电压 |
|---|--------|------------|----------------------------|

| | | |GB12572-90发射机频率容限 |
|11.|85252022|手持式无线电话机 |GB13421-92无线电发射机杂散发射功率 |
| | | |电平的限值和测量 |
|---|--------|------------|----------------------------|
| | | |GB15842-1995移动通信设备安全要求和 |
| | | |试验方法 |
| | | |GB13421-92无线电发射机杂散发射功率 |
| | | |电平的限值和测量 |
| | | |GB12638-90微波和超短波通信设备辐射 |
|12.|85252029|其他移动通信设备 |安全要求 |
| | | |GB15540-1995陆地移动通信设备电磁兼 |
| | | |容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
| | | |GB3100-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
| | | |GB156-93标准电压 |
--------------------------------------------------------

--------------------------------------------------------
|序 号| 商品编号 | 商品名称 | 强制性标准编号、名称 |
|---|--------|------------|----------------------------|
| | | |GB5013.1-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 |
| | | |下橡皮绝缘电缆 第1部分:一般要求 |
| | | |GB5013.2-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 |
| | | |下橡皮绝缘电缆 第2部分:试验方法 |
| | | |GB5013.3-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 |
| | | |下橡皮绝缘电缆 第3部分:耐热硅橡胶绝缘 |
| | | |电缆 |
| | | |GB5013.4-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 |
| | | |下橡皮绝缘电缆 第4部分:软线和软电缆 |
| | | |GB5013.5-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 |
| | | |下橡皮绝缘电缆 第5部分:电梯电缆 |
| | | |GB5013.6-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 |
| | | |下橡皮绝缘电缆 第6部分:电焊机电缆 |
| | | |GB5013.6-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 |
| | | |下橡皮绝缘电缆 第7部分:耐热乙烯-乙酸 |
| | | |乙烯酯橡皮绝缘电缆 |
| | | |GB5023.1-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 |
| | |额定电压超过80伏,但不|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第1部分:一般要求 |

|13.|85445910| |GB5023.2-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 |
| | |超过1000伏无接头电缆|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第2部分:试验方法 |
| | | |GB5023.3-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 |
| | | |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第3部分:固定布线用 |
| | | |无护套电缆 |
| | | |GB5023.4-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 |
| | | |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第4部分:固定布线用 |
| | | |护套电缆 |
| | | |GB5023.5-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 |
| | | |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第5部分:软电缆(软 |
| | | |线) |
| | | |GB5023.6-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 |
| | | |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第6部分:电梯电缆和 |
| | | |挠性连接用电缆 |
| | | |GB5023.7-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 |
| | | |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第7部分:2芯或多芯 |
| | | |屏蔽和非屏蔽软电缆 |
--------------------------------------------------------

--------------------------------------------------------
|序 号| 商品编号 | 商品名称 | 强制性标准编号、名称 |
|---|--------|------------|----------------------------|
| | | |GB9706.9-1997医用电气设备 医用诊断 |
|14.|90181210|B型超声波诊断仪 |和监护设备专用安全要求 |
| | | |GB10152-1997B型超声诊断设备 |
|---|--------|------------|----------------------------|
| | |装有光学系统的或接触式 |JB8616-1997复印机械(包括其它办公事 |
|15.|9009 |的感光复印设备及热敏复 | |
| | |印设备 |务设备)的安全保护 |
|---|--------|------------|----------------------------|
|16.|90221200|X射线断层检查仪 |YY0202-1995医用X射线体层摄影装置 |
|---|--------|------------|----------------------------|
|17.|90221300|牙科用X射线设备 |YY0010-90口腔X射线机 |
|---|--------|------------|----------------------------|
| | | |GB4505-84医用诊断X线发生装置通用 |
| | | |技术条件 |
| | | |GB5579-85医用X射线设备高压电缆插 |
| | | |头插座连接 |
| | | |GB5665-85医用诊断X线机械装置通用 |
| | | |技术条件 |
| | | |GB9706.3-92医用电气设备诊断X射线 |
| | | |发生装置的高压发生器 专用安全要求 |
| | | |GB9706.10-1997医用电气设备 第二部 |
| | | |分:治疗X射线发生装置安全专用要求 |

| | | |GB9706.11-1997医用电气设备 第二部 |
| | | |分:医用诊断X射线源组件和X射线管组件 |
| | | |安全专用要求 |
| | | |GB9706.12-1997医用电气设备 第一部 |
|18.|90221400|其他医疗用X射线设备 |分:安全通用要求三、并列标准诊断X射线 |
| | | |设备辐射防护通用要求 |
| | | |GB10151-88医用X射线设备 高压电缆插 |
| | | |头、插座技术条件 |
| | | |GB11756-89医用诊断X射线管组件通用 |
| | | |技术条件 |
| | | |YY0011-90X射线摄影暗匣 |
| | | |YY0062-91X射线管组件固有滤过 |
| | | |YY0198-1995 10mA医用诊断X射线机 |
| | | |YY0199-1995 30mA医用诊断X射线机 |
| | | |YY0200-1995 50mA医用诊断X射线机 |
| | | |YY0201-1995 100mA医用诊断X射线机 |
--------------------------------------------------------

--------------------------------------------------------
|序 号| 商品编号 | 商品名称 | 强制性标准编号、名称 |
|---|--------|------------|----------------------------|
| | |用激光、超声波、放电、电|GB13567-92电火花加工机床 安全防护技 |
|19.|8456 |化学等处理材料的加工机 | |
| | |床 |术条件 |
|---|--------|------------|----------------------------|
| | | |GB15760-1995金属切削机床安全防护通 |
|20.|8457 |加工中心及组合机床 | |
| | | |用技术条件 |
|---|--------|------------|----------------------------|
| | | |GB15760-1995金属切削机床安全防护通 |
|21.|8458 |切削金属的车床 | |
| | | |用技术条件 |
|---|--------|------------|----------------------------|

| | |切削金属的钻床、镗床、铣|GB15760-1995金属切削机床安全防护通 |
|22.|8459 | | |
| | |床、攻丝机床 |用技术条件 |
|---|--------|------------|----------------------------|
| | | |GB15760-1995金属切削机床安全防护通 |
|23.|8460 |磨床 |用技术条件 |
| | | |JB4029-88磨床砂轮防护罩安全技术要求 |
|---|--------|------------|----------------------------|
| | |切削金属或金属陶瓷的刨 |GB15760-1995金属切削机床安全防护通 |
|24.|8461 |床、插床、拉床或齿轮加 | |
| | |工机床 |用技术条件 |
|---|--------|------------|----------------------------|
| | | |JB3350-1993机械压力机 安全技术要求 |
|25.|8462 |加工金属的锻造、冲压、弯|JB3852-1991 自动锻压机 安全技术条件 |
| | |曲、折叠等的机床 |JB3915-85 液压机 安全技术条件 |
| | | |GB17120-1997 锻压机械安全技术条件 |
|---|--------|------------|----------------------------|
| |84714120| |GB4943-1995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气事 |
|26.|或 |小型计算机 |务设备)的安全 |
| |84714920| |GB9254-8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干扰极 |
| | | |限值和测量方法 |
|---|--------|------------|----------------------------|

| | | |GB4943-1995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气事 |
| | | |务设备)的安全 |
| | | |GB9254-8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干扰极 |
| | | |限值和测量方法 |
| |84714140| |GB2312-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 |
|27.|或 |微型计算机 |本集 |
| |84714940| |GB13000.1-93信息技术 通用多八位编码 |
| | | |字符集(UCS)第一部分:体系结构与基本 |
| | | |多文种平面 |
| | | |GB12345-9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 |
| | | |辅助集 |
--------------------------------------------------------

--------------------------------------------------------
|序 号| 商品编号 | 商品名称 | 强制性标准编号、名称 |
|---|--------|------------|----------------------------|
| | | |GB4943-1995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气事 |
| | | |务设备)的安全 |
|28.|84716010|显示器 |GB9254-8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干扰极 |
| | | |限值和测量方法 |
|---|--------|------------|----------------------------|
| | | |GB4943-1995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气事 |
| | |5000门及以上的局用数|务设备)的安全 |
| | |字式程控电话交换机;数 |GB9254-8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干扰极 |
|29.|85173011|字式程控长途电话交换 |限值和测量方法 |
| | |机;数字式程控电报交换 |GB156-93标准电压 |
| | |机 |GB3100-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
|---|--------|------------|----------------------------|
| | | |GB4943-1995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气事 |
| | | |务设备)的安全 |
| | |其他数字式程控电话交换 |GB9254-8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干扰极 |
|30.|85173019| |限值和测量方法 |
| | |机 |GB156-93标准电压 |
| | | |GB3100-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
--------------------------------------------------------



1998年3月10日

国务院关于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发〔2006〕3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巩固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精神,现就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
  农村税费改革经过六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历史性重大成效。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等专门面向农民的各种税费,初步规范了农村税费制度,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步伐明显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关系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农村综合改革,切实解决农村税费改革的一些遗留问题,消除加重农民负担的体制性因素,从制度上防止农民负担反弹;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搞好农村公共服务,健全乡村治理结构,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源泉。
  二、明确农村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总体要求
  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巩固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的目标是: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或用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的总体要求是: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解决遗留问题,扎实稳步推进;加强调研总结,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实践,实行重点突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并做好农村综合改革与其他各项改革之间的配套衔接。
  三、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当前,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是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以此带动农村的各项改革。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试点,暂不具备条件的省份要进一步扩大市、县试点范围,以便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认真探索,为全面推开农村综合改革提供经验。
  乡镇机构改革的总要求是:坚持因地制宜、精简效能、权责一致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乡镇政府要重点强化以下职能: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权益,组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开展农村扶贫和社会救助,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村民自治,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要合理调整乡镇政府机构,严格控制领导职数,改革和整合乡镇事业站所,创新服务方式。全面推行乡镇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建立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协调机制,确保五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数只减不增。按照国家规定做好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社会保障工作,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积极稳妥地推进乡村区划的合理调整。上级部门要大力支持基层改革,不得以机构“上下对口”,或用项目安排、资金分配、年终考核等手段干预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办学、各级责任明确、财政分级负担、经费稳定增长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各地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精神,切实管好用好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有关专项经费,不折不扣地落实地方各级政府的经费分担责任,进一步规范农村中小学收费管理。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评制度,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坚决清退不合格和超编教职工。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建立健全鼓励城镇教师、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制度和特设教师岗位制度,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合理调整农村教育布局,严禁超标准建设和搞不切实际的各种达标升级活动,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原则要求,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明确界定县乡政府支出责任,合理调整政府间收入划分,加大对县乡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完善财政奖补政策,切实提高基层政府经费保障能力。改善县乡财政困难状况,落实和完善财政对村级的补助政策,确保乡镇机构和乡村组织正常运转。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土地收益用于农村的比例要有明显增加。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有条件的地方要继续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政策,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加快农村公益事业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四、全面落实取消农业税政策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全面执行和落实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的各项政策,及时研究解决取消农业税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取消农业税后,中央财政将继续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对地方减少的收入给予适当补助,省级财政和有条件的市(地)、县(市)也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妥善处理历年农业税尾欠,是否清收由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决定清收的地区,要明确政策界限,严格清收程序,实行张榜公示,确保社会稳定,坚决防止借机侵犯农民利益。各地要切实转变农业税征管机构职能,做好农业税征管体制调整和征收人员的转岗安置工作。有关部门要抓紧提出涉及农村税费改革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意见,为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提供法律保障。要进一步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场农业职工负担。
  五、稳妥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
  各地要继续按照中央要求,高度重视和扎实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健全和落实对县乡领导干部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考核制度。要在合理划分债务类别、加强监察审计、规范乡村财务管理的基础上,清理核实债务底数,锁定旧债,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化解债务的优先顺序,区别轻重缓急,注意优先化解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基层矛盾比较集中的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债务,把确因用于乡村公益事业而造成对农民个人、乡村干部、乡村工程业主等个人债务的化解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部分县(市)开展化解债务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集成现有政策,整合现有资金,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安排一定的资金,建立偿债奖励机制,支持基层推进化解债务工作。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调研,总结经验,进一步研究制定清理化解乡村债务的意见,及时指导地方工作。要继续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5〕39号)精神,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制止新债的“三个不准”和“两项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反规定发生新债的各种行为。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决不能盲目举债搞建设,形成新一轮乡村负债。
  六、创新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
  各地要继续坚持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和“谁主管、谁负责”的部门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强化约束机制,深化改革,创新制度,不断推进基层民主,不断健全法制保障,做到预防与查处相结合。要严格规范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等的管理,加强对涉及农民负担文件出台、项目公示的审核。深入开展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民建房、殡葬、计划生育等方面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的专项治理,重点加强对农业灌溉水费电费、排涝排渍收费等经营性收费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等生产性收费的监管。加强对村级组织收费的监管,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开支范围和标准。严禁有关部门或单位委托村级组织向农民收取税费,严禁将部门或单位经费缺口转嫁给村级组织,严禁村级组织擅自设立项目向农民收费,或采用押金、违约金、罚款等不合法方式约束村民、管理村务。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规范村级会计代理制等管理办法,促进村级财务监管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强化对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监管,防止和纠正违背农民意愿超范围超标准向农民筹资筹劳的行为。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收费的监管,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做好财政对农民补贴补偿和对村级补助资金的监管。
  七、加强对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加强领导和协调,统筹规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各地要继续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做法,建立健全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赋予相应的工作职能,配备必要的专职人员,为推进改革提供组织保障;要在改革的总体框架内,结合实际,把握切入点,选准突破口,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实施;要充分发挥基层和群众的创新精神,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改革路子。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加强指导,积极支持地方改革,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国务院
                            二○○六年十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