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关于印发《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住房委托贷款综合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时间:2024-07-12 15:10:44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283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关于印发《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住房委托贷款综合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


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关于印发《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住房委托贷款综合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


通知

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各分中心、市中心归集部、首钢归集分部:
为进一步加强住房委托贷款管理,完善住房委托贷款管理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意见〉的通知》、《贷款通则》、《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单位住房(委托)贷款办法》、《北京市住房资
金管理中心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制订了《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住房委托贷款综合管理试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住房委托贷款管理,完善住房委托贷款管理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意见〉的通知》、《贷款通则》、《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单位住房(委托)贷款办法》、《北京
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住房委托贷款(以下简称贷款),系指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系统运用归集的房改资金,委托银行,在符合贷款投向的前提下,向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自然人发放的住房专项担保委托贷款。
第三条 贷款管理的原则
1.政策性原则。贷款发放、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必须符合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的各项管理规定。
2.定向性原则。严格贷款的投向管理,保证贷款定向用于:
(1)个人购买、建造、大修理自住住房;
(2)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包括安居工程住房建设;
(3)集资合作建房;
(4)普通住宅建设。
3.安全性原则。
4.流动性原则。

第二章 贷款的种类
第四条 按贷款对象划分,贷款分为单位住房委托贷款、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
按用途划分,单位住房委托贷款分为经济适用住房委托贷款(国家安居工程地方配套资金委托贷款、安居工程其它项目委托贷款暂包括在此类贷款中)、合作建房委托贷款、住房建设委托贷款、住宅维修委托贷款。
第五条 按期限划分,贷款分为临时贷款、短期贷款、中期贷款、长期贷款。

第三章 贷款工作规程
第六条 本章只适用于单位住房委托贷款,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按照《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办法》执行。
第七条 贷款工作规程
一、市中心贷款工作规程
(一)贷款申请
贷款经办人接到借款人借款申请后,首先要求借款人填写《市中心单位住房委托贷款申请表》(附式一),并提供申请表中要求提供的资料。贷款经办人进行初审,提出初审意见,报市中心相关处室负责人审核。审核同意后,再由贷款经办人联系经办银行进行贷款调查。
(二)贷款调查
贷款经办人会同经办银行人员对借款人资信状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明确担保方式。调查结束后,经办银行须出具调查报告,并根据经办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办法”测算贷款风险度,测算过程和结果附于调查报告后。如需进行项目评估,由经办银行出具项目评估报告。贷款经办人根
据调查结果、填写《单位住房担保委托贷款审批书》(附式二),阐明调查意见,确定贷款种类、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贷款利率。
(三)贷款审批
贷款由市中心相关处室审核后,报市中心审贷小组审批,1000万以下,(含1000万元)的贷款采取会签的方式,1000万元以上的贷款采取会议审批的方式。审批同意后,市中心与经办银行签订《委托贷款委托合同》(《委托贷款通知单》为合同的组成部门)。经办银行与
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抵押合同》或《保证合同》后,由贷款经办人填写《拨款通知单》(附式三),由市中心负责人签字同意后交财会部门办理拨款手续,需办理抵押登记的,须在借款人提交抵押登记证明后,再办理拨款手续。
从申请日起至报批日,不得超过二十个工作日。
(四)贷后检查
贷款经办人每季须对分管项目的建设进度情况、资金使用情况、销售情况、还款来源情况进行检查,要求借款人填写有关调查表格(附式四),在此基础上,撰写专项报告,写明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对有重大问题和典型经验的贷款,须由经办银行出具“贷款后评价报告”。贷款经
办人向市中心相关处室负责人报告后,还须将贷款检查情况向中心审贷小组报告。
(五)贷款偿还
要求借款人必须在贷款到期日前二个月提交还款计划,保证贷款按时偿还。贷款经办人负责每季催收利息,并按照借款人还款计划监督贷款本金的偿还。
二、分中心贷款工作规程
(一)贷款申请
贷款经办人接到借款人借款申请后,首先要求借款人填写《分中心单位住房委托贷款申请表》(附式五),并提供申请表中要求提供的资料。贷款经办人进行初审,提出初审意见,报分中心负责人审核。审核同意后,再由贷款经办人联系经办银行进行贷款调查。
(二)贷款调查
贷款经办人会同经办银行人员对借款人资信状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明确担保方式。500万元以上贷款,市中心有关人员要参与调查。调查结束后,经办银行须出具调查报告,并根据经办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办法”测算贷款风险度,测算过程和结果附于调查报告后。如需进行项目
评估,由经办银行出具项目评估报告。贷款经办人根据调查结果、经办银行调查报告或项目评估报告、贷款风险度测算结果填写《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贷款项目申请审批书》(附式六),阐明调查意见,确定贷款种类、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贷款利率。
(三)贷款审批
分中心贷款实行三级审批制度。首先,由分中心负责人进行审核,并在《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贷款项目申请审批书》上填写审核意见。分中心审核同意后,报市中心相关处室审核并签署意见。市中心相关处室审核同意后,报市中心相关处室审核并签署意见。市中心相关处室审核同
意后,500万元(含500万元)以下的贷款报市中心审贷小组组长审批:500万元以上的贷款,由审贷小组审批。审批同意后,分中心与经办银行签订《委托贷款委托合同》(《委托贷款通知单》为合同的组成部分)。经办银行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抵押合同》或《保证合
同》后,由贷款经办人填写《拨款通知单》(附式三),由分中心负责人签字同意后交财会部门办理拨手续,需办理抵押登记的,须在借款人提交抵押登记证明后,再办理拨款手续。
从申请日起至报批日,不得超过二十个工作日。
(四)贷后检查
贷款经办人每季须对分管项目的建设进度情况、资金使用情况、销售情况、还款来源情况进行检查,要求借款人填写有关调查表格(附式四),在此基础上,撰写专项报告,写明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对有重大问题典型经验的贷款,须由经办银行出具“贷款后评价报告”。贷款经办
人向分中心负责人报告后,分中心每半年须向市中心审贷小组报告。
分中心须按有关规定定期向市中心上报“委托贷款明细表”、“委托贷款余额表”、“逾期贷款情况表”。
(五)贷款偿还
要求借款人必须在贷款到期日前二个月提交还款计划,保证贷款按时偿还。贷款经办人负责每季催收利息,并按照借款人还款计划监督贷款本金的偿还。
(六)在每年末,分中心须委托银行根据该行“贷款风险管理办法”进行综合贷款风险度测算,并将测算过程和结果报送市中心。

第四章 贷款额度管理
第八条 市中心和各分中心年度贷款额度管理,执行《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住房资金计划管理办法》。
第九条 单笔单位住房委托贷款额度,根据贷款调查结果,由借贷双方商定,但借款单位自有资金不得少于项目投资估算的30%;单笔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额度,执行《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办法》及其相关规定。

第五章 贷款期限管理
第十条 临时贷款,指贷款期限在三个月(含三个月)以内的贷款;短期贷款,指贷款期限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贷款;中期贷款,指贷款期限在一年以上五年以下(含五年)的贷款;长期贷款,指贷款期限在五年以上的贷款。
第十一条 单位住房委托贷款期限一般为一年,最长不超过五年(含)。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期限按照《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办法》执行。
第十二条 贷款展期管理
一、凡符合下列展期条件之一的,借款人可在贷款到期日前,提出展期申请:
(一)由于国家调整价格、税率、税种或贷款利率等因素影响借款的经济效益,使其还款能力明显下降的。
(二)确因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无法按期归还借款的。
(三)因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致使建设资金不能按合同规定及时足额到位,或经批准缓建,致使建设项目不能如期竣工投产发挥效益,从而影响原定款还计划的。
因主观原因不能按期贷款的,原则上不予展期。借款人未申请展期或申请展期未得到批准。其贷款从到期日次日起,转为逾期贷款。
二、短期贷款展期期限累计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中期贷款展期期限累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的一半;长期贷款期限展期累计不得超过3年。
三、贷款展期的次数,原则上一笔贷款只准展期一次。
四、单位住房委托贷款展期的审批程序按照本办法第三章第七条的规定执行,贷款展期审批后,须与贷款经办银行签订《委托贷款委托合同》,由经办银行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展期合同》。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展期按照《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办法》执行。


第六章 贷款利率管理
第十三条 本章只适用于单位住房委托贷款,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按照《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办法》执行。
第十四条 贷款利率必须执行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订的政策规定。
第十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利率时,原贷款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贷款利率执行原贷款利率;原贷款期在一年以上的,贷款利率采取一年一定的办法,即原贷款期限未到一年仍执行原贷款利率,已到一年执行新贷款利率。
第十六条 在“委托贷款委托合同”和“委托贷款通知单”中,应规定还息来源及方式。
第十七条 应收未收回的利息,视同本金计算利息,计息利率应与相对应的本户一致。
第十八条 逾期贷款罚息和挪用贷款罚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贷款手续费按贷款利息收入的5%由市中心或分中心支付,不得由借款人支付。
第二十条 贷款的展期期限另上原期限达到新的利率期限档次时,从展期之日起,贷款利息按新的期限档次利率计收。

第七章 不良贷款管理
第二十一条 不良贷款系指一般逾期款、呆滞贷款、呆帐贷款。
一、一般逾期贷款,系指借款合同约定到期(含展期后到期)未归还的贷款(不含呆滞贷款和呆帐贷款)。
1.停缓建项目所占用的贷款;
2.关停企业占用的贷款;
3.企业各种挤占挪用、超储积压所占用贷款;
4.亏损企业或收益不足的企业占用贷款;
5.逾期二年以上的贷款。
分中心对在贷款检查中发现的呆滞贷款,应提交专项报告,报送市中心相关处室审核后报市中心审贷小组确认。
二、呆帐贷款,是根据借款人、担保人(保证人和抵押人)清偿能力或法律规定,确认无法收回的贷款。主要包括:
1.借款人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经清偿未能还清的贷款。
2.借款人死亡,或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宣告借款人失踪或宣告死亡,其财产或遗产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
3.借款人遭受重大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不能获得补偿,确实无力偿还的贷款,或者以保险赔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
4.国务院专案批准核销的逾期贷款。
借款人或担保人有经济偿还能力,但因种种原因,不能按期偿还贷款,不能列为呆帐。因工作人员渎职或其它违法行为造成贷款无法收回的,不能列为呆帐,除追究个人行政和经济责任外,应在利润留成中逐年冲销。
分中心对在贷款检查中发现的中帐贷款,应提交专项报告,报送市中心相关处室审核后报市中心审贷小组确认。
第二十二条 逾期、呆滞、呆帐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管理按照《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个住房担保委托贷款办法》执行。逾期、呆滞、呆帐单位住房委托贷款管理按照以下条款执行:
一、一般逾期贷款管理
1.贷款到期前15天,贷款经办人应向借款人和担保人发出《到期贷款催收通知书》(附式七),并督促落实还款资金,以使贷款按期回收。发现问题,应及时向分中心负责人报告并报市中心相关处室。
2.贷款逾期15天内,贷款经办人须要求借款单位出据逾期贷款还款计划。
3.贷款逾期3个月以上,若借款单位无力偿还,须督促经办银行根据借款合同或保证合同所规定的原则,从保证人单位帐户中扣收,或根据抵押合同的规定处理抵押财产。
4.逾期贷款罚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计收。
5.逾期贷款,应每年向借款人及担保人发送一次《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附式八),以保持相应的诉讼时效。
6.在贷款逾期2年内,应采取适当的法律措施收回贷款。法律诉讼由市中心统一办理。
二、呆滞贷款管理
1.把呆滞贷款户作为重点管理户,指派专人负责管理,针对具体情况,制定清收措施,清收呆滞贷款。
2.呆滞贷款罚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计收。
3.对挤占挪用贷款的借款人应发出“制止挤占挪用贷款通知书”(附式九),限期纠正,并通知经办银行按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对挪用部分加收罚息。
三、呆帐贷款管理
1.呆帐贷款准备金的提取,按照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有关财务会计管理制度执行。
2.借款人向分中心提出免除还款义务的申请,须说明申请的理由及数额,并提供有关证明资料。分中心向市中心申报有关资料,经中心审贷小组审批后,核销呆帐损失。
3.核销的呆帐贷款应作冲减发放贷款累计数处理,不作收回贷数处理,核销后又回收的呆帐贷款,应上报市中心并作相应处理。

第八章 贷款合同、文件档案管理
第二十三条 贷款合同管理
一、贷款经办人根据审批意见和相关规定,征得贷款经办银行同意,填写“委托贷款委托合同”和“委托贷款通知单”,由市中心法人代表或其授权的分中心负责人审定签字后,交经办银行。经办银行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抵押合同”或“保证合同”、“展期合同”。
二、经办银行与借款人签订有关合同后,须按照市中心的规定,将“委托贷款委托合同”、“委托贷款通知单”、“借款合同”、“抵押合同”或“保证合同”、“展期合同”,分别送交市中心或分中心档案管理部门签收,进行统一保管。一般贷款合同保存15年。重要贷款合同保存
25年,按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需永久性保存的,永久保存。保管期限从贷款本息全部还清后的第二年开始计算。
三、如需要查询,须经市中心或分中心负责人同意后方可查阅。
第二十四条 贷款文件档案管理
一、贷款文件系指本章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合同文件以外的每笔贷款的其它文件。
二、贷款文件的跟踪登记制度
贷款经办人接到贷款申请后,须及时登记,计清来文时间、文件名称、附件名称、送文人姓名、收文人姓名。贷款文件在移交、借阅过中,须及时登记。
三、贷款文件统一保管制度
在贷款申请、调查程序过程中,贷款文件由经办人保管。贷款审批完成后,贷款文件须送交档案专管人员签收,进行统一保管。贷款本息收回后,送交市中心或分中心档案管理部门签收,进行统一保管。一般贷款档案保留15年备查,重要贷款档案保留25年备查,按档案管理的有关
规定,需永久保存的,永久保存。保管期限从贷款本息全部还清后的第二年开始计算。
四、贷款文件的查询制度
在贷款后期管理期间,如需查阅贷款文件,须经档案专管人员同意并登记后方可查阅;在贷款收回后,如需要查阅,须经市中心或分中心主要负责人同意后方可查阅。

第九章 贷款工作成果管理
第二十五条 贷款工作成果管理采取计分考核的办法,总分为116分,具体内容包括:
1.贷款利率 总分为10分,凡不符合市中心贷款利率管理规定的,全部扣除。
2.贷款计划完成情况 总分为21分,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总分为11分,凡未完成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贷款计划指标的,与计划指标相比较,每降低10%,则扣减1.1分,扣完为止;单位住房委托贷款总分为10分,凡未完成单位住房委托贷款计划指标的,与计划指标相
比较,每降低10%,则扣减0.5分,扣完为止。
3.贷款风险考核内容(总分为85分)
(1)遵守贷款工作规程管理规定情况 总分为11分,根据贷款工作规程管理规定,按实际情况计分。
(2)遵守贷款额度管理规定情况 总分为10分,根据贷款额度管理规定,按照实际情况计分。
(3)遵守贷款期、展期管理规定情况总分为11分,根据贷款期限管理规定,按照实际情况计分。
(4)不良贷款情况 总分为33分,一般逾期贷款率大于8%扣11分;呆滞贷款率大于3%扣11分;呆帐贷款率大于1%,扣11分。一般逾期贷款率、呆滞贷款率、呆帐贷款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考核期天一般逾期贷款余额
一般逾期贷款=------------×100%
考核期末实际贷款余额
考核期末呆滞贷款余额
呆滞贷款率=----------×100%
考核期末实际贷款余额
考核期末呆帐贷款余额
呆帐贷款率=----------×100%
考核期末实际贷款余额
(5)综合贷款风险度 总分为10分,综合贷款风险度在于0.6分(含)扣10分,0.5扣8分。
(6)遵守贷款合同、贷款文件当案管理规定情况 总分为10分,根据贷款合同、文件档案管理规定,按照实际情况计分。
第二十六条 本测算体系基本分为106分,最高分为116分。
第二十七条 市中心每年年末或次年初对分中心贷款工作成果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确定贷款业务法人授权限额的重要依据。

第十章 贷款业务授权管理
第二十八条 为加强贷款统一管理,防范贷款风险,实行贷款业务法人授权管理制度。
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贷款业务法人授权,指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法定代表人,根据对分中心贷款工作成果的考核情况和对分中心负责人的思想品质、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的考核情况,代表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向各分中心授权,确定分中心年度可发放贷款限额额、单笔单位
住房贷款限、分中心负责人贷款合同签字权限,分中心负责人接受授权。分中心必须在市中心授权范围内依法办理贷款业务。
每年市中心对分中心贷款工作成果和分中心负责人的思想品质、工作能力、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后,市中心法定代表人向分中心负责人签发《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贷款业务法人授权书》(附式十),下达给各分中心。每次贷款业务法人授权的期限为1年。
分中心需在授权额以外办理贷款业务,市中心根据实际情况,由市中心法定代表人向分中心负责人签发《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贷款业务法人特别授权书》(附式十一),下达给分中心。每次贷款业务法人特别授权的期限在《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贷款业法人特别授权书》中注明
。超过分中心负责人签字权限的贷款,由市中心法定代表人签署相关合同。
《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贷款业务法人授权书》、《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贷款业务法人特别授权书》由市中心统一制发。
实行贷款业务法人授权管理后,继续执行分中心单位住房委托贷款由市中心逐笔审批的办法。

第十一章 罚则
第二十九条 市中心根据对分中心贷款工作成果考核情况和执行贷款管理规定实际情况,对违反贷款管理规定的行为,视情节轻重,采取以下处罚措施:
1.限期纠正违规行为;
2.降低贷款业务法人授权限额;
3.暂停贷款发放权;
4.取消贷款发放权;
对违反贷款管理规定发放贷款的责任人,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罚,直至追究其行政责任或法律责任。

第十二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负责解释、修改、补充。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此前,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系统与本办法相抵触的有关规定,从本办法发布之日起即行废止。



1998年4月24日

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2010年,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十七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在市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苏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以及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苏州市2010年政务公开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结合部门职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主动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及时公开我市人才开发引进、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社会保障等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大力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在完善机制上取得了新进展,在改进服务上取得了新突破,在促进本部门自身建设上取得了新成效。根据要求,现将我局2010年度政务公开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确保政务公开工作顺利推进
我局及时成立了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领导小组,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庆华同志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各直属单位一把手列入领导小组成员,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有力推动了全局政务公开工作。我局将政务公开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工作汇报,认真研究重大事项,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沟通信息、规划指导、调查研究、督促检查的职能作用,加强对局机关、局直属单位政务公开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情况的动态管理。同时注重充分发挥政务公开综合效应,把政务公开与政府职能转变、机关作风建设、廉政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动机关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基本实现政务公开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有力提升了政务公开工作水平,为实现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目前,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已形成统一受理、统一办理、规范服务的工作流程,政府信息公开咨询、申请以及答复工作顺利开展。
1.以政务公开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积极采取多种政务公开措施,强化经济社会事务宏观管理职能。重点抓好“三个结合”:一是与政府机构改革相结合。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我局由原市人事局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合并组建而成,按照精简高效要求,及时协助市编办制定了“三定方案”,合理界定了部门职能及各处室职能;进一步理顺并依法公开部门与所属事业单位、社团法人等权责关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与各项业务工作相结合。把公开理念贯穿于行政决策、执行、监督的各个环节,体现在业务工作的各个方面。三是与电子政务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发展快、信息化程度高的优势,扩大网上办事范围,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逐步实现行政管理的信息化、电子化。
2.以政务公开促进机关作风改进。通过公开行政许可和公开服务的标准、程序、时限、结果和服务承诺,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过清理并向社会公开行政执法等事项,明确权力来源、行使权限、责任追究等内容,推动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转变施政方式、管理方法和办事作风,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通过强化勤俭节约,严格管理和规范行政机关的职务消费和公务支出。
3.以政务公开促进廉政建设。围绕容易滋生腐败的重要部位和环节,积极落实惩治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各项措施,认真查找行政许可、执法监督、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和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的风险点,把政务公开的要求贯穿其中,从源头上预防治理腐败,有效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误。
二、规范操作,建立完善政务公开长效工作机制
我局紧紧围绕“人才优先、民生为本”工作主线和建设“高端领军和职业技能人才的集聚地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地区和劳动人事关系协调发展的和谐地区”工作目标,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要求,及时制定下发了《局政务公开制度》和《关于加强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务信息工作的通知》,在“深化、完善、创新、提高”基础上,主动扩大公开范围,拓展公开形式,通过多种媒体、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积极采取平面与立体相融的全方位、多角度方式,大力开展政务公开工作,进一步提高政务公开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1.适时调整政府信息公开栏目内容。新机构合并组建后,我局根据机构改革和“三定方案”实施后的变化,在整合“苏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主网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分设了信息公开指南、信息公开制度、机构概况、年度报告、规划计划、业务工作、行政权力、依申请公开栏目,还下设了“苏州人才市场”、“苏州人力资源”和“苏州社保中心”等子网,扩大了信息公开容量。2010年我局在苏州政府门户网站“中国苏州网” 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08条,在苏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栏目”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08条,其中全文电子化达100%。在主动公开的信息中,政策法规类的信息14条,占12.3%;属于本部门业务类信息15条,占13.9%;动态信息79条,占73.1%。
2.及时公开发布各项政策性规范性文件。我局将2010年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主要是涉及人才开发、就业创业、职业培训、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协调等方面的政策性规范性文件,均在信息形成10个工作日内将纸质文本原件二份、电子文本一份报送市现行文件查阅中心,主动向社会公开,全年共报送10件。与此同时,我局主动及时做到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岗位需求、技能培训、社会服务、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的管理使用等保障改善民生的政策落实情况对外公开。
3.着力加强政务信息采编发布工作。一是建立健全覆盖各市区、局各处室和直属单位的政务信息员队伍,及时召开政务信息工作会议,全面明确政务信息报送要求、队伍建设和考评机制等。2010年共组织撰写《苏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123篇,名列机关各部门前三位。二是将苏州劳动保障网首页上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栏目中的机构概况、政策法规、规划计划、业务工作、行政权力、其他等六个类别的内容更新任务具体落实到相关处室,要求各关相处室将所有新生成的政府信息公开相关内容于5个工作日内提交局办公室,局办公室于2个工作日内审核后在0A中交由信息中心,信息中心于2个工作日完成上网。三是以“报上见文、视屏有影、电台有声”为宗旨,重点围绕公务员招录、校企合作博览会、医疗保险新政、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劳动合同管理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公开宣传。由局领导带队,在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市委宣传部等部门与苏州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政风行风热线”做节目,通过“政风行风热线”直接与市民群众对话,答复市民群众提出的问题;局主要领导亲自到“市民大讲堂”作报告,面对面向市民群众宣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在《城市商报》开辟人力资源社保资讯专版24期;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制度,与多家新闻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今年以来邀请新闻媒体参与重大活动进行新闻报道达25次,发布书面新闻通稿达到40余篇。四是利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金保工程”四级网络、12345和12333热线电话、电子触摸显示屏、手机信息等,为社会公众了解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务信息提供便利途径。
4.妥善处理答复依申请公开。我局注重妥善处理依申请公开,按照《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意见》,探索建立公共利益评估机制,对申请人的申请事项进行科学合理评估,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敏感问题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建立健全相关台帐资料,防止公开不当危害公共利益,切实提高依申请公开的回复质量。2010年我局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1件。
5.积极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建设。我局对照“三区三城”建设和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要求,认真梳理原人事局和原劳动保障局制定的各类内部规章制度,坚决废止那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影响、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规章制度,并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建立、修订和完善内部规章制度32个,汇编成册;我局新组建后,还及时编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业务培训材料,对局机关公务员和局直属单位领导进行了培训,分为12课,共培训1000多人次。通过多种形式,将现行有效的内部规章制度和政策业务对内公开,积极探索在机关内部建立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监督制约机制。
三、创新形式,大力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
今年以来,我局按照市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的统一部署,周密安排,分布实施,全力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实现了局所有行政权力事项网上运行全覆盖,进一步提高了依法行政工作效能。
1.行政权力进一步依法清理规范。我局高度重视行政权力清理工作,专门成立了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行政权力事项清理和网上运行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全面开展行政权力事项清理和网上运行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各部门的清理职责和清理标准,制定清理进度时间表,高质量地完成了行政权力清理工作,并做好行政权力库的后续完善工作。据统计,目前我局共有行政权力158项,其中行政处罚99项,行政许可9项,非行政许可审批12项,行政确认4项,其他行政权力34项。
2.行政权力网上运行进一步完善。我局在行政权力事项清理的基础上,按照要求逐一明确各项权力行使依据,分别录入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行政确认、行政处罚以及其他所有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系统,共编制了行政权力运行内部流程图152个,外部流程图152个,实现了我局所有行政权力事项网上运行全覆盖,促进行政权力行使的程序化、规范化、合法化,依法行政工作得到有效推进。
3.行政审批效能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局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窗口事项共分三类,分别是行政许可事项12项(含子项目在内),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5项,服务事项8项。按照市政府全面实施“两集中、两到位”的要求,我局认真梳理分析这些项目的政策依据和办理流程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工作制度,杜绝两头受理、体外循环的运作方式。现已实现行政许可事项进驻行政服务中心达100%,网上运行达100%,充分授权比例达96%。2010年我局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共办理各类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及服务事项7740件,被市行政服务中心评为优质服务窗口。
4.行政权力监督平台进一步规范。今年以来,我局深入排查权力运行风险点,完善网上行政监察系统,不断细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将行政处罚自建系统与市政府法制办行政执法监督网上平台对接,实现行政处罚数据全交换。通过数据实时传送和共享,市纪委、市法制办可以通过行政执法监督网上平台查看、监督我局所有行政处罚案件的处罚流程、结果及相关文书,充分发挥了电子监察系统实时监控、预警纠错、绩效评估等功能,确保了我局行政权力的公开透明运行。目前我局自建系统共有99项行政处罚事项,今年已办件15件。
5.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分析进一步深化。我局高度重视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会议,不断加强对网上权力运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及时解决行政权力网上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发现指正施政过程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四、多措并举,全面构建办事公开工作新格局
我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办事公开工作的意见》,专门召开会议部署相关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我局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1. 依托行政服务中心实现行政许可行政审批集中办理。我局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事项共分三类,分别是行政许可事项12项(含子项目在内),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5项,服务事项8项。按照市政府全面实施“两集中、两到位”的要求,我局及时梳理分析这些项目的政策依据和办理流程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工作制度,杜绝两头受理、体外循环的运作方式。目前已实现行政许可事项进驻行政服务中心达到100%,充分授权比例达到96%。
2. 依托各类载体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政务公开。一是加强对外服务窗口办事公开建设。局机关各处室将主要政策规定、办事程序上墙公布。市社保中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大力搭建集“门户网站、声讯电话、LCD大屏显示系统、电子触摸屏、社保公共查询”五位一体的社保公共宣传服务平台。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整合“就业服务大厅”,共设咨询台、录用备案、失业保险、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15个窗口资源,全面推行劳动保障事务“一站式”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成为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的综合性服务基地。二是编印多种政策业务宣传资料。我局根据最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编印了《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企业手册》,向企事业单位发放50000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实务手册》也正在着手编辑,不久将向企事业单位发放。市人才服务中心、就业管理中心、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还编印了有关人才引进、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政策业务等系列宣传资料,在人力资源市场、社保服务大厅、银行、社区等免费发放。三是加强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四级信息平台建设。利用覆盖全市175个社区、38个行政村的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四级信息平台进行政务公开,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通过计算机、触摸屏、LED电子屏了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办事信息。四是加强12333咨询热线平台建设。通过12333咨询平台加强与市级便民服务网络的连接与整体联动,构建市、部门两级便民服务网络和热线联动网络,成为了企事业单位和市民群众办事的主要咨询服务平台。2010年,苏州12333电话呼入总量为89万个,人工呼入量为51万个,接通率为85.5%,回访满意率为99.5%;处理语音留言700余条;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中国苏州网受理网上咨询近5000条;受理劳动监察网上举报400余件;12333电话平台受理劳动监察举报52件。
五、超前谋划,深入开展重大行政决策公开工作
1.建立行政决策机制。我局深入贯彻《苏州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大力推进行政决策公开。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实施重大行政决策,凡是重大行政决策在讨论决定前都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听证会、座谈会及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充分听取与决策事项有利害关系的相关各方的意见,听取负责决策事项实施、监督的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听证以及涉及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进行听证;凡是需要专家论证的,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或委托专业研究机构对重大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必要性、可行性等问题进行论证。
2.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为认真贯彻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全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施意见》,我局根据部门实际,制定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施意见》,凡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就业、军转安置、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劳动关系重大决策和事项在出台或审批前,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开展科学系统的预测、分析和评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然后在进行重大行政决策出台风险评估的前提下,提交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3.建立公文规范机制。机构改革后,我局针对发文数量日益增多实际,规范全局发文管理,及时制定了《关于加强我局公文制定规范管理的通知》,从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备案,以及局发文件、给市政府代拟文件、部门联合发文等方面均作了统一规范。在重大行政决策作出后,注重做好规范文件报送公开工作,做到规定时间内及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或新闻媒体等向社会公布。2010年我局拟定和制定的《苏州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关于整合完善苏州市区居民医疗保险政策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全市职工医疗保险“五统一”工作的意见》、《苏州市工伤康复管理暂行办法》等重大政策性规范性文件,均按照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办法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


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办法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办法》已于1999年1月21日甘肃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94年11月29日甘肃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甘肃省消防管理办法》
同时废止。


第一条 为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坚持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
第三条 消防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公安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由公安消防机构分级负责实施,依法履行消防工作职责。
第四条 预防和扑救火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任何单位、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是本单位防火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消防工作负全面责任。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经常进行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消防意识。
教育、劳动、林业、畜牧、城建、交通运输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消防知识纳入教学、培训内容。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司法行政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将消防安全宣传列入工作计划,面向社会宣传消防法律和消防常识,适时发布消防公益广告。
供水、供电、燃气、气象、地震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及时向公安消防机构提供可能影响社会公共消防安全和灭火救援工作的情况及有关资料。
第六条 每年11月9日为本省消防安全宣传日。
第七条 城市人民政府依照消防法的规定,组织有关部门编制消防规划。城建、供电、电信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根据城市消防规划和年度计划,对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等公共消防设施进行建设、管理和维修,公安消防机构负责验收、使用。
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不足或者不适应实际需要的,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增建、改建、配置或者进行技术改造,公安消防机构负责督促检查。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消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保障预防火灾和灭火救援的实际需要。
第九条 公安消防机构在建筑设计防火审核时,一般工程在10日内、重点工程和设置自动消防设施的工程在20日内、需要组织专家进行消防论证的工程在30日内审核完毕;未经审核或者经审核不合格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发给施工许可证,建设单位不得施工。
经审核合格的消防设计需要变更的,应当报经原审核的公安消防机构核准。未经核准,不得擅自变更。
第十条 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审核批准的消防设计、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施工。
从事自动消防设施设计、安装调试、检测、维修、监理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的专业资质证书。
第十一条 公安消防机构在进行建筑工程消防验收时,要在验收完毕7日内作出结论。未经消防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施工单位不得交付使用,建设单位不得投入使用,建设主管部门不得评定为合格工程。
经消防验收合格的建筑物确需改变使用性质或者进行装饰、装修的,应当报原审核的公安消防机构核准,施工完毕后依照前款规定进行消防验收。
第十二条 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或者使用、销毁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消防安全的规定。
电器产品、燃器用具的安装、使用和线路、管道的设计、敷设,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消防安全技术规定。
第十三条 消防产品的生产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生产许可证,需要质量认证的,必须取得相应的证书。
销售消防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报经省公安消防机构登记备案。
第十四条 从事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操作、保管、运输和自动消防设施设计、安装调试、维修、检测、操作以及电焊、气焊等具有火灾危险的人员,应当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第十五条 合用、承包、租赁的厂房、库房、商场、宾馆、酒店、办公楼等场所,由产权单位和使用单位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责任,并报当地公安消防机构备案。
物业管理单位应当对所管辖的物业管理场所的消防安全负责,督促、指导管辖单位或者个人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第十六条 城市居民住宅区、集贸市场、商品批发市场等公众集聚的场所消防安全布局不合理、消防设施不适应防火灭火需要的,所在地人民政府要增设公共消防通道和公共消防设施,产权单位要采取防火分隔、配置灭火器材等措施,提高防火灭火能力。
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改造、移动燃气设施和用具,不得擅自抽取管道燃气。严禁在卧室或者房屋过道安装燃气管道和使用燃气。
使用液化石油气钢瓶的用户,不得采用任何手段加热、摔砸、倒卧液化石油气钢瓶,不得自行倒罐、排残和拆修瓶阀等附件,不得自行改换检验标记或者瓶体漆色。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公安消防机构批准,不得随意设置瓶装液化气代办、经销点。
第十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在农业收获和火灾多发季节,要有针对性地对村民进行防火安全教育,采取措施,防止火灾发生。公安消防机构要加强对农村防火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公安消防机构应当定期监督检查大型商场、宾馆、公共娱乐场所和高层综合楼、商住楼以及文物古建筑、大型物资仓库、易燃易爆危险品存放场地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消防工作,每季度不得少于一次。
检查中发现火险隐患或者其他违反消防管理的行为时,应当责令当场改正;不能当场改正的,应当及时发出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需要采取强制措施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供情况和资料,及时消除火险隐患,并将整改情况回执公安消防机构。
第二十条 火场的扑救工作,在公安消防机构到达现场后,由其统一组织和指挥。参加灭火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公安消防机构火场总指挥的调动,执行火场总指挥的灭火命令。
扑救特大火灾时,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人员,调集所需物资支援灭火。
第二十一条 在消防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公安消防机构或者其他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奖励,成绩特别突出的,报请当地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一)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普及消防安全知识,落实消防安全措施,健全消防组织、制度,改善消防设施,及时发现并消除火险隐患,预防火灾事故成绩突出的;
(二)模范遵守消防法规,制止违反消防法规行为,事迹突出的;
(三)积极参加扑灭火灾或者支援邻近单位、居民扑救火灾,避免重大损失,有显著贡献的;
(四)对查明火灾原因有突出贡献的;
(五)开展消防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成绩显著的;
(六)在消防工作的其他方面有突出贡献的。
第二十二条 依照消防法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第四十条第一款第(一)、(二)项和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的罚款数额为工程造价3%以下;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罚款数额为违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第四十七条罚款数额为50元以上500元以下;其他处以罚款的,罚款数额为1000
0元以上50000元以下。
依照消防法的规定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的,罚款数额为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
第二十三条 公安消防机构依照消防法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对单位罚款超过10000元以上、对个人罚款超过2000元以上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公安消防机构应当组织听证。
第二十四条 公安消防机构的工作人员在消防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有下列行为之一,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损失,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不符合国家建筑工程消防技术标准的消防设计、建筑工程通过审核、验收的;
(二)对应当依法审核、验收的消防设计、建筑工程,故意拖延,不予审核、验收的;
(三)发现火灾隐患不及时通知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改正的;
(四)利用职务为用户指定消防产品的销售单位、品牌或者指定建筑消防设施施工单位的;
(五)对依法受理消防安全检查申请的场所,未经检查或者经过检查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同意使用、开业或者举办的;
(六)没有法律依据、违反法定程序实施处罚或者采取强制措施的;
(七)索要、接受和无偿占有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财物的;
(八)向被检查单位强行摊派各种费用、乱收费的。
第二十五条 违反消防法和本办法,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应用问题,由省公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94年11月29日甘肃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甘肃省消防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1999年1月21日